據潮新聞等媒體報道,寒假臨近,不少大學生收到各種各樣的競賽通知,其中不乏一些“水賽”的報名通知。所謂“水賽”,就是那些缺少專業資質或行業知名度的機構,以低門檻、高獲獎率為噱頭組織舉辦的競賽。這種競賽通常沒有什么含金量,但有些“水賽”的獲獎證書卻能在部分高校起到加分效果,這就助長了大學生們參加“水賽”的積極性,與之對應,市面上的“水賽”也越來越多。
說實話,大學生們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學科競賽,本應是一場知識與實踐的精彩碰撞。如果競賽中摻雜的“水分”太多,甚至完全起不到同臺競技的作用,那么這樣的競賽不僅不能檢驗學生們的專業素養、激發學生們的思維潛能,反而很容易消磨他們學習的熱情與斗志,侵蝕學生們踏踏實實做學問的耐心與誠信。更何況,大學生參加的“水賽”含金量雖然不高,但收費卻不少。報名費、資料費、評審費、證書費等各種名目,少則幾十元,多則幾百甚至上千元。這對尚沒有穩定收入的大學生而言,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長遠來看,如果任由這些“水賽”發展甚至泛濫,對學生、高校乃至整個社會良好的學術生態都會造成嚴重危害。
不可否認,這些“水賽”從開始出現到如今呈現出不斷增多的態勢,其背后原因是多方面、深層次的。其中既有大學生們對競賽獲獎證書的過度追求,也有部分高校過于注重競賽獲獎數量卻沒能把好競賽質量關,還有一些競賽組織機構急功近利,一心只想賺快錢,把本應承載學術夢想的大學生學科競賽念成了“生意經”。再加上輿論場上時不時對大學生競賽價值與“證書焦慮”的渲染,這些因素都會使得大學生“水賽”現象愈發嚴重。
也正因如此,要把大學生競賽拉回正軌,擠掉其中的“水分”,讓賽場回歸本真,就需要大學生、高校、教育監管部門、競賽組織機構等各相關方共同協作形成合力。比如高校不僅要優化獎勵激勵機制、完善學生培養與評價體系,也需要提高對大學生競賽的把關能力、強化對學生們的參賽指導。教育監管部門則應當加大對大學生學科競賽主辦機構的審查力度,嚴格審查其辦賽資質與流程、評審標準等,對那些以斂財為目的的不良機構進行嚴厲打擊。當然,對大學生們而言,最重要的是正確看待學科競賽與獲獎證書的價值與意義,不跟風、不盲從。要相信,只有那些真正有深度、有挑戰的競賽,才能實現對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打磨,才能讓自己在參賽過程中獲得成長與進步。(海報新聞評論員 朱延魯)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