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粒小麥,經過多道工序化為面漿,再被分離成淀粉層、濕面筋層等,最后華麗變身為谷朊粉、蛋白肽等高端產品……9月3日,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深加工研發中心,科研人員正在進行離心分離實驗。據悉,出于對質量近乎苛刻的要求,中裕谷朊粉10余項工藝指標超過國家標準,拿到國內市場定價話語權,暢銷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“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基。為了推動質量升級,中裕在全國首創‘三產兩翼一循環’質量管理模式,構建全國最長最完整的小麥全產業鏈;投入8000萬元建設質量基礎設施,成立了擁有CMA、CATL雙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,參與制修訂國家、行業標準20余項。”9月3日上午,在山東省2024年“質量月”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席質量官典型經驗報告會上,作為第九屆山東省省長質量獎獲獎企業,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軍分享了企業的“質勝之道”。
視質量為生命、以高質量為追求,已成為現代企業的共識。“浪潮是國內領先的云計算、大數據服務商。我們獨創的JDM質量管理模式與智能化相融合,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轉型。”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柏華表示,自己還有個更加小眾的身份——“首席質量官”,“這讓我能在質量管理、質量攻關、質量文化、質量人才培養等方面,行使‘一票否決權’,帶頭做好質量技術創新。”
首席質量官是企業“第一質量責任人”,也是品質提升的領路人、質量管理的帶頭人。在浪潮,公司級首席質量官共17名,質量內審專家、質量工程師等質量人才隊伍達1400余人,構建起“集團—產業—班組—個人”四層質量管理架構,確保“高標準 零缺陷”的質量理念層層落實。據統計,在首席質量官帶領下,今年上半年,浪潮突破關鍵技術200余項,發布新產品177款,申請專利5335項。
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、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。今年9月是全國第47個“質量月”,活動主題為“加強質量支撐 共建質量強國”。記者獲悉,9月,山東將在全省組織開展一系列“質量月”活動。
“省委、省政府把質量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、長期性、戰略性任務來抓,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,建立起省、市、縣三級貫通的協調機制。各成員單位制定落實措施300余項。”山東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、局長兼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吳承丙介紹,全省實施省級質量強鏈試點項目32個,6.7萬家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,建成“一站式”服務平臺126個,161家企業獲得碳足跡認證證書231張,聚力培養高水平質量人才隊伍。
據了解,我省制定《山東省質量人才培養支持實施方案》,構建質量人才和知識產權人才培育體系,優化企業首席質量官成長和發展環境。比如,將“山東省企業首席質量官典型”納入《全省重點人才政策清單》和“齊魯人才政策字典”,推進“山東省企業首席質量官典型”在戶籍、醫療、住房、子女入學、職稱、出行等方面配套享受人才政策。
“干我們這行,最怕麻木和想當然。之前有次更換完元器件,準備送電試車時,因元器件質量問題造成短路,差點被蹦出的‘火球’蹭到鼻子,后果不堪設想。”在日照港從事設備管理工作35載,田振東把自己形容為“刀尖上的行者”,“但現在,一切都改變了。通過港口的智慧設備管理平臺,我們不僅可以實現狀態監控,及時發現設備異常狀況,還能根據指標的變化趨勢,提前預測設備潛在問題,打造預防性維修管理模式,不僅效率變高,也更安全了。”
身為山東港口日照港特級技師、正高級工程師,田振東獲評第九屆省長質量獎(個人)。他把這一榮譽歸功于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關,加快港口數智化升級上。“質量管理與數字化轉型之間關系緊密,二者協同發力,能幫助產業提質降本增效。”他介紹,“日照港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五億噸大港,近年來,通過實施質量強港戰略,‘質’‘智’結合,建成了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。團隊通過探索設備自動化和生產智能化的研發與應用,與智慧化平臺形成合力,助力港區質效提升。”
質量一頭連著供給,一頭連著需求,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。近年來,我省加快實施質量強省,著力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質量根基,質量總體水平實現穩步提升,連續四年獲評中央質量督查考核A級等次;持續增加優質供給,釋放內需潛力。
“青島啤酒走過百年歷史,目前品牌價值達到2646.75億元。”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、總釀酒師徐楠介紹,公司首席質量官及團隊將質量戰略升級為魅力感知質量戰略,得益于此,公司獲評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“燈塔工廠”,客戶訂單交付時間和新產品開發時間降低50%,定制化啤酒的市場份額和營收分別增加33%和14%;在產品創新上,青島啤酒形成了9大系列、70多個品種的產品矩陣;近年來新產品上市數量、市場占有率和新增收入等均居行業領先。
記者從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獲悉,下一步,我省將大力提升質量工作水平,充分發揮質量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支撐作用。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,大力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,不斷強化“好品山東”建設,全面提升質量治理水平。推行全員、全要素、全過程、全數據的新型質量管理體系,加強全面質量管理,切實提高產品、工程和服務質量。(大眾新聞記者 王鶴穎)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